close

從《海瀾》到《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

【火苗報╱水兄、杜子軒報導】201103月01

        《小說月報》第一期


       文學雜誌的生死循環是文壇的宿命,死不相干,最怕往後無人接棒。五十年代中期有《海瀾》,由高原出版社在香港出版的一份文藝刊物,由1955年11月至1957年2月以月刊形式出版,合共16期。

        五十年代初,《人人文學》停刊後,其主編的力匡獲高原出版社社長徐直平先生邀請主編《海瀾》。力匡在〈我們希望這樣來編海瀾〉一文中,說明了編輯宗旨:「我們希望,能辦出一份態度嚴肅的、立場正確的、水準較高的、內容較豐富的文藝雜誌來」。他們堅持一直「不能以政治標準來代替藝術標準」,而且希望「作者們敢於突破舊傳統舊風格」。

        當時《海瀾》的內容包括詩歌、散文和小說,甚至翻譯等,而香港作家徐速、思果、余英時、慕容羽軍等曾在《海瀾》發表作品。除了本地作品以外,還刊登不少來自新加坡、台灣、澳門等東南亞地區學生的作品,他希望其他地方正從事文藝工作的朋友也能投稿。《海瀾》因經濟問題而停刊。力匡在〈《人人文學》、《海瀾》和我〉一文中,提及兩份在他手中停刊的《人人文學》和《海瀾》時深感遺憾。不過,這兩份刊物見證了香港文藝雜誌發展的重要時刻,不少作家曾表示他們那個年代的中學生「似乎比今天的中學生真要幸福多了 」,因為他們有《人人文學》、《海瀾》陪伴他們成長。



  
  從五十年代到今天,期間出現的文藝刊物斷斷續續,很少能堅持很長的時間,一些自資的文藝刊物只屬曇花一現,也有一些曾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近年出現過的雜誌,有早前的《月台》、《尋》、《秋螢》、《圓桌》等獲小眾支持,又有《新潮》、《百家》、《字花》等支持至今。若別人說香港是文學沙漠,只是說中了一半。起碼我們看見這裡還有一些熱愛文學的人在力挽狂瀾,今年二月再有一本刊物面世,那是《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留心一點的話,主編都是之前辦雜誌的前輩們。這本雜誌由關夢南、李洛霞和袁兆昌等人籌辦,已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每月為中學生提供約40頁發表園地。該刊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專業評審員認同及撥批資助。這次的方針跟以前不盡相同,將為開拓中學生投稿園地,與老師共同探索語文教育的可能性。

  專為中學生開闢一塊投稿園地的刊物並不常見,他們的信念是推動文學必須從中學開始,因為那是發展青少年思想的重要時期,文學閱讀和創作對指引他們成長很有幫助。支持的作家很多,麥曉帆、梁科慶、王良和、葉輝、董啟章、許迪鏘、潘國靈、樊善標、關夢南、可洛、鄧小樺、麥樹堅等等都有發表文藝作品,為學生樹立榜樣。另外,為師生而設「教學互動台」、「校園寫作風景線」、「文章病房」、「公開考試篇章分析」等專題版面,以針對教學現況作回應。

  舉起了教育的旗幟,坊間應該對《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要求更高更嚴,一些核心的人文價值不能廢棄,不能純以藝術和創作自由之名,灌輸不良的信息,相信學校、家長和市民都對它有這種期望和原則。作為文藝雜誌,作品的質素非常重要,若是不久的將來,那些年青學生長大了,也會說出他們「似乎比今天的中學生真要幸福多了 ,因為我們有《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的話,大概才是這本香港文藝雜誌收穫的時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系統家具工廠 的頭像
    系統家具工廠

    高中數學

    系統家具工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