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麥迪遜之橋》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

合演:克林伊斯威特

 

 

角色:出生在義大利巴里,跟著丈夫而移居到美國愛荷華州的女子芬斯卡。

職業:原為教師,後為家庭放棄教職,專職成為家庭主婦。

準備:為了完美詮釋義大利女人,梅姨把頭髮染成茶色,墊了胸部與屁股,當然還有必備的義大利口音。然後把原本白皙的皮膚曬成古銅色,常常赤腳,貼近農村婦女。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我們的上一代到底為我們做了什麼犧牲。」

 

劇情從一對兄妹在母親死後依著母親遺囑與遺物,開始解開並且分享了母親最私密的情感,原來在母親心裡深處曾經住著一個男人,一個她想要拋下一切隨他而去的男人,但最後她的理性與對家庭的感情,讓她緊急煞車,壓抑了內心的欲望,成就了一個完整的家。

 

克林伊斯威特把這個可能淪為三流的偷情故事拍得冷靜自制卻充滿感情,不管是下一代:從驚訝、排斥到諒解最後甚至從中獲得力量,或是上一代的誠實告白:壓抑的母親(利用日記本向子女訴說),甚至戲分很少的父親(最後躺在病床上對妻子的道歉),都讓人思索再三,原來,我們最親密最親愛的家人,看似這麼平淡的付出,但其實都包含如此深地犧牲和奉獻,因此當影片最後,兩位子女們再回過頭面對自己的處境和情感時,雖然有點一廂情願,卻因為上一代的啟發,而顯得包容與體諒。因此本劇最傑出的地方對我來說,不在於如何描寫那四天的山盟海誓,而是在事件過後,幾位成年人對於愛的體悟,更是餘味無窮。

 

 

因為兩人的相遇只有短短四天,於是在看似沒甚麼激烈衝突,幾乎都是開車,吃飯,聊天,喝酒,抽菸等日常生活的場景,但卻需要逐漸開展兩人的心理進程,於是角色的轉變和內心動機就成為這次電影的主要戰場,尤其是女主角,如何從情愫萌發,到抗拒,到情不自禁無法克制,甚至最後順應自己的感情而幾乎要付下自己的全部後,最後理性收手,深藏心中,內心轉變之衝突與聚焦,還真是所有女演員夢寐以求的角色。

 

最後這個眾家女演員爭相角逐的角色落在一向有演技口碑的梅姨身上,梅姨當然不會輕忽這次難得的機會,我發現梅姨這次不只角色功課做得很足,劇本分析能力更是一等一,因為我們仔細觀看,雖然劇情只是不斷如同上述,吃飯、開車,抽菸等等,但當下一次的再重複上一次的狀況時,因為角色內心甚至彼此關係的轉變,於是兩人關係就有著不同的進展,可說是層層堆疊,層次分明。

 

我們先看梅姨如何讓角色亮相。芬斯卡的面貌第一次亮相是她正在為家人準備著餐點,此時我們看到芬斯卡熟練且有條不紊地備餐,廚房似乎就是她的王國。但當家人進入時,局勢開始轉變,不只女兒把她愛聽的廣播頻道轉開,兒子丈夫則是完全不管關門有多大聲只想大快朵頤而且完全忽視她準備晚餐的辛苦,甚至大夥兒連禱告幾乎都省略,於是她有點無奈地看著他們最後出神地望向門外。

 

多麼精準的亮相,你看到了一個為家庭犧牲奉獻而沒有怨言的母親,但她內心隱隱有著藏著某種陰影,沒有任何重要的台詞或是衝突,卻是藉由梅姨的表演與一些細節就說明這一切(當然也歸功導演)

 

又比方抽菸,對於芬斯卡來說,這可是有著重大意義。當芬斯卡第一次坐上羅伯的車子時,羅伯突然因為要拿菸而觸碰到鄰坐的芬斯卡,然後順便在點菸時,也問了並給了芬斯卡一根,於是我們看到芬斯卡因為突然地碰觸而緊張,也因為突然能夠抽菸而驚訝甚至不自在又要裝輕鬆(想必平常是壓抑而不抽的),這樣的情緒轉變在這個抽菸小小的轉變中顯現。於是之後她再抽時的放鬆,甚至後面有一場是她自主地拿菸抽甚至幫羅伯點煙,這種種只是抽菸的轉變,就是芬斯卡一步步解開心房的暗語。梅姨完全不放過每一個小細節,每一個開展可說是步步為營,仔仔細細。

 

 

 

但是梅姨這樣機關算盡,這樣精準詮釋,卻是這次最大的角色缺失,畢竟有時候動人的表演在於真情,算計下的結果有時候只成就奇觀,而失卻人性。因為鑿斧過深,有時候當梅姨第一拍這樣反應時,你大概就知道她是為了鋪成下一拍的反應。比方有一場戲,劇情已經到兩人相處的第四天,前幾天的拉鋸到前一天晚上的徹底投降,兩人的感情已經一躍千里,濃得化不開了,但是因為到了必須分手的最後一天,女生突然開始慌張,雖然女生只是幫男生準備早餐,但所有的姿態與內在情緒都是不耐的(與前天晚上的濃情天差地遠),甚至開口也是充滿挑釁地話語,因為她要逼出男生說出心底真正的話,原來他是真得愛她。梅姨從這場戲一開始就精準地呈現出「我愛你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只是玩玩地讓我真的好沒安全感又好傻」的表演,沒有驚喜,沒有真情,只剩精準的表演,也就無法動人,我只能說梅姨可惜了。也許不是梅姨的錯,克林伊斯威特這次導演的方式很舞台劇,幾場長段的室內戲幾乎定在那邊任演員發揮,於是梅姨除了情緒還加上肢體動作等強大的表演設計放在會在鏡頭前放大很多倍的電影上,反而顯得多餘而且老套。

 

而與硬漢克林伊斯威特的對手戲,老實說,還真的有點擦不出火花。克林伊斯威特雖然把這位漂泊地攝影師詮釋出某種獨特的男人味,但是為何這段突然發生的愛情會讓他刻骨銘心到以身相許,我實在看不出來。我總是感覺克林伊斯威特表演上有一種疏離的感覺,然後梅姨是"表演"我很投入,因此兩人的片段總有種不入戲的感覺。不過影片最後,當兩人分離,戲突然開使有餘味起來,不管是梅姨在家中的格格不入,或是克林在磅礡雨中的癡癡等待,當然還有這部片幾乎每個人嘖嘖回味,梅姨在雨中的車內那段掙扎下不下車的天人交戰時刻(導演項鍊與音樂的使用,還有慢慢拉近梅姨的運鏡配上爬滿車前玻璃上的雨滴),我想這段出色的調度與表演是當年梅姨入圍奧斯卡的關鍵。

 

1995年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得獎的是《越過死亡線》的蘇珊莎蘭登,同時入圍的有《遠離賭城》的伊莉莎白蘇、《理性與感性》的艾瑪湯普遜、《賭國風雲》的莎朗史東。蘇珊莎蘭登入圍多年總算憑著親密愛人導演的電影封后,我覺得實至名歸,只是可惜了再也沒遇到好角色的伊麗莎白蘇,《遠離賭城》中的至情至性,當年還真是讓人眼睛一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系統家具工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