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社」的經營雖肇始於林癡仙,但是規模的擴充則在傅鶴亭任社長以後,至於林獻堂的加入,雖使得櫟社染上一層濃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梁任公的來台訪問,政治意味實大於遊覽觀光,然而不可否認的,林獻堂對於新社員的提攜與照顧,出力最多。
明治40年(光緒33年,1907)春三月,林獻堂與梁啟超在奈良相遇,期間梁任公將其理念灌注到林獻堂的思想裏,使得民族思想在林獻堂的心中開始萌芽、蛻化,成為台灣運動的種籽。梁啟超告訴林獻堂說:中國在今後三十年,斷無能力幫助台人爭取自由。故台灣同胞,切勿輕舉妄動,而做無謂之犧牲。最好倣效愛爾蘭人對付英本國之手段,厚結日本中央政界之顯要,以牽制台灣總督府之政治,使其不敢過份壓迫台人。
這一番話,改變了林獻堂對民族運動的看法。此外,梁任公亦在林獻堂的力邀下,有意來台灣遊歷。林獻堂回台後即將此事告知台灣的文人、士紳,引起當時同灣知識份子熱烈的期待,甚至開始寫信給梁任公,表達出台灣知識份子心中的悲傷與絕望。
明治44年(宣統3年,1911)
梁啟超一行在台中滯留三天之後,於
林獻堂既是櫟社的中心人物,故在台中中學的創立和台灣同化會運動中,使櫟社成員紛紛投入,漸為總督府警務局所注目。終於在昭和6年(民國20年,l931)為紀念櫟社30週年所編印的櫟社第二集時,遭總督府下令查扣與沒收。
台灣文化協會
1910年代末期,台灣島內的新知識份子在世界民族自決潮流的影響,以及海外留日學生為發動文化啟蒙運動所組織的新民會兩者影響之餘,又受到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刺激,因此頗思躍躍欲試,但是在台知識份子並不像東京留學生一樣處在一個瞬息萬變、人文薈萃的國際都會,所以思想覺醒就比較遲,須仰賴東京的思潮來帶動他們,如何把他們組識起來,便需要一位有能力的領導人。
斯時,林獻堂剛才完成留日各派學生的整合而回到島內,於是島內的進步知識份子乃借重他的號召力,一併促成島內新生代的結合,而此一結合體就是「台灣文化協會」。
大正10年(民國10年、1921)7月,由當時開業醫師蔣渭水偕同業吳海水、林麗明,與林獻堂商定組識台灣文化協會,然後以蔣渭水的台北大稻程太平町之大安醫院作為籌備處。台灣文化協會最主要的創始人是蔣渭水,林獻堂其實是站在協助的地位,主要是因為當時林獻堂正忙於籌劃第二次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接著又於是年遭祖母羅太夫人之喪,因而文協創立的重責大任,泰半都是由蔣渭水負擔。
大正10年(民國10年、1921)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大會假台北大稻程的靜修女子學校舉行,由林子謹但任主席,會中公推林獻堂為總理,由洪元煌代表致辭,並指定楊吉臣為協理(實則於後日決定),蔣渭水為專務理事,理事41人,評議員44人。
文化協會承繼同化會時代的理論,強調台灣人應做「日支親善」的媒介,用以策進亞細亞民族聯盟的實現、招來世界和平的全人類之最大幸福為使命,因此文協初成立時,主要目標仍在啟蒙文化方面。實事上,文協所要從事的是思想上啟蒙,並欲將台灣人從傳統社會帶入近代化社會,以便趕上整個世界潮流。然而這種思想啟蒙的方式,自然地促成民眾的覺醒,民眾覺醒以後,無可避免的便會走上爭自由,爭平等的民族運動路線上來。
文協主要是由三種群體所結合而成,一是結合於林獻堂麾下的一群台灣議會請願運動的留學生;一是島內土著資本家、士紳群(其中還有一些是同化會時代的活躍份子),另外還有蔣渭水所率領的醫生同業和本地青年學生群,幾乎網羅了當時社會各界的菁英份子。因此從發韌後至分裂的五個年頭之間,實為台灣抗日運動統一戰線的時代,對台灣的抗日運動之影響既深且鉅。不但民眾有了自覺,水準也顯著地提高。文化協會活動包括會報的發行,讀報社的成立,通俗講習會,以及維繫了三年的夏季學校,文化講演會,文化劇運動,另外還有一個文化協會電影隊—美台團等等,以上都是文協的文化啟蒙運動。
然而,文化協會由於林身包含的份子既多且雜,思想分歧,早已潛藏了一些互相的矛盾基因,昭和2年(民國10年、1927)2月,文協產生嚴重的分裂,左右兩派互相攻訐,左派且運用臨時大會控制整個中央委員,代表舊幹部的右派即聯名退出,此一團休隨即落入左派的手中。
轉向後的文協,隨著島內社會運動的發展,以「階級門爭」做為指導原理,希望投入實際的運動,然而以連溫卿為首的一派卻仍抱持著大眾的文化協會之理念,不肯同流,最後竟演成以王敏川為主的一派開除連溫卿的結果。及至昭和4年(民國18年,1929)2月,農民組合被日本當局檢舉,即有解散文化協會的主張。
到了昭和6年(民國20年,1931)
文化協會夏季學校(講習會)
文化協會在其組織章程的第一章總則裏,明示「以助長台灣文化之發達為宗旨,以求台灣近代文化的養成和建立,有獨自的文化後再進展到有獨立的國家,其最終目的是在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因此大正12年(民國12年1923)10月17日在台南市召開的第三次大會,即議決利用暑假開辦「夏季學校」,以進行反愚民政策、普及大眾智識,更進一步想透過這些講習會啟發民族思想,培育民族運動的種苗。
於是自大正13年(民國13年,1924)7月起,即假霧峰林獻堂自家的萊園作為校舍、宿舍及會場,利用暑假開辦了為期1~2星期的「夏季講習會」,參加者1924年有64人,1925年有107人,1926年有79人,前後總共三回,講演題目除了一般初步的近代科學知識(如經濟學、通俗衛生、通俗法律、科學概論)之外,尚有西洋史、哲學、憲法大意、中國學術概論、外國事情、社會學、新聞學、法之精神、台灣通史等,另外還有關於人生哲學的一些講演,像:人生我觀、台灣人青年應走的路等。甚至還有日本人的律師、牧師參與講課,頗受好評。
一新會
昭和7年(民國21年,1932)2月舊曆新年前,林獻堂長子攀龍由英國牛津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研修社會思想史與思想哲學等學成返台。在一連串為林攀龍洗塵之宴會上,霧峰地方父老乃商議「對於如何作法方能使霧峰庄美化,乃能使一般智識向上」的方法。
同年
一新會於
一新會的會歌、會旗則分別於是年11月初作成問世,會歌原由蔡培火所作,內容是:「霧峰地土好,灌沃亦周到,豪華非所重,重在氣節高,進步猶教育,幸福公家造,大樹根底在,風雨掃不倒,」,「庄內土地井,冥日在湧泉,來源既然深,清新不變換,願咱眾兄姊,仔細檢點看,生活若合理,親像日上山」,「台灣美麗島,天生好圖畫,到處大城壁,因何總傾頹,公事請關心,祖業免荒廢,竭誠唱首新,霧峰一新會」。會旗則為藍地三角形中一赤心。故一新會又稱為「一心會」。
昭和8年(民國22年,1933)2月底,針對漢文國語研究的問題,林獻堂向有關當局提出「一新義墊」的申請。五月中旬,在郡役所役場的認可下,「一新義塾」正式開塾,地方人士尤其是女性,前往學習漢文者頗眾。8月中旬另開「夏季講習會」(請參見107之解說),為期12天,男女學員78名。昭和9年(民國23年,1934)5月另外再成立「讀書會」。昭和10年(民國24年,1935)10月底,又有一新詩人研究會的成立。
及至昭和12年(民國26年,1937)3月的五週年祝賀會結束,第一屆義塾卒業式(前後四年,卒業男子3名,女子16名)以後;雖然第二屆一心義塾接著在
一新會主辦第一回夏季學校
昭和8年(民國22年,1933)
講習會往林攀龍委員長主持的開幕典禮結束後,開始一系列的講演活動。以下是演講的題目以及演講者。
「孟子哲學」(王道)」林獻堂(8/12)
「電氣常識(一)」蔡培火(8/12)
「社會生活之考察」林攀龍(8/14)
「電氣常識(二)」蔡培火(8/14)
「經濟原論(一)」林猶龍(8/15)
「電氣常識(三)」蔡培火(8/15)
「孟子哲學(民本)」林獻堂(8/16)
「電氣常識無線電信與無線電話」蔡培火(8/16)
「社會生活之考察(一)」林攀龍(8/17)
「自然科學概論(一)」高天成(8/17)
「經濟原論(二)」林猶龍(8718)
「自然科學概論(二)」高天成(8/18)
「孟子哲學(性善)」林獻堂(8/19)
「自然科學概論(三)」高天成(8/19)
「社會生活之觀察(二)」林攀龍(8/21)
「自然科學概論(四)」高天成(8/21)
「經濟原論(三)」林猶龍(8/22)
「孟子養氣」林獻堂(8/22)
「經濟原論(四)」林猶龍(8/23)
講習會從
一新詩文研究會
一新詩文研究會成立於昭和10年(民國24年,1935)10月26日,由林春懷等人所發起,會則十條,事務所置霧峰懷仁醫院,林春懷任幹事長,林獻堂、林幼春等人則為詞宗及顧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