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烈火焚身 Incendies/Fire (Denis Villeneuve, Canada, 2010)


尋根的題材已不甚稀奇,同樣擁有加拿大國籍的本片,也讓我自然聯想到艾騰伊格言過於繁瑣而功虧一簣的「A級控訴」,但我必須承認,雖然已得知在現今IMDb上高達8.4分的網友強力背書下,這部「烈火焚身」還是讓觀看前仍抱持著一絲質疑的我大為驚艷,這個可能流於通俗的故事被處理得相當高明,不但讓觀眾一步步隨著劇中角色走入真相現場,更以全然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點和謎底震撼人心。

根據簡介,我們知道故事起因於一位母親的遺囑,他的雙胞胎子女必須依循她的遺願,前往母親的家鄉,尋找與他們失散已久的父親和哥哥。但和「生命之詩」一樣,我不想繼續描述下去,而是留給觀眾們自行踏上這個故事中被精心設計的一趟旅程,片中的國家背景並沒有清楚地被點出,但透過這些曖昧不明的陌生地名,我們得以分享這對雙胞胎兄妹的恐懼與好奇,與他們一起終於得以了解始終保持緘默的母親的這一生。

改編自加拿大全才名藝術家法吉迪茂阿瓦德的舞台劇,本片像一本書一樣,將內容分成不同章節,不知是忠於原劇,還是搬上銀幕的巧思,但可以確定的是,片中幾個極具張力的恐怖場面,絕非舞台上能夠比擬。這雖然是另一個關於在中東已流傳千古的宗教對立與仇恨的故事,卻擺脫了以往同類作品中流於乏味的說教,而是加強突顯它戲劇的特質,甚至劇中穿插的歌劇曲目,更烘托它承襲以放大方式描述真實人生的歌劇式傳統。

導演丹尼賓訥夫雖沈澱了好一段時間,卻也不完全為台灣觀眾陌生,他在1998年推出的第一部劇情長片「8月32日」(32nd Day of August on Earth)曾被春暉代理發行,第二部長片「迷情漩渦」(Maelström, 2000)也在2006年以蒙特婁為主題城市的台北電影節被選映,而他修養生息長達九年後推出的第三部長片「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Polytechnique, 2009)也在去年隨即被金馬影展選映,而緊接著在今年推出的本片,已被盛讚為他從影以來的最佳作品。

沒看過賓訥夫三部前作的我,只能就這部新作來看他的手法,本片中強調感疏離的運鏡和令人屏息的沉默,都是我們曾在艾騰伊格言和丹尼阿康的作品中感受過的,而片頭和片中採用Radiohead的同一首歌曲,除了渲染力十足的曲風外,歌詞也和劇情一拍即合般地緊密連結,但他幾近完美地成就了兩個時空的交錯敘事,令人在毫不迷失在故事中,更始終保持著一份扣人心弦的高度懸疑。

意為「火」的極簡原文片名,其實十足象徵了故事的意涵,正如一發不可收拾的無情火舌,仇恨也總從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迅速蔓延開來。就像「喜福會」和「麥迪遜之橋」裡的女兒們或子女,這對雙胞胎兄妹在與自己的母親相處了大半輩子卻對其毫不了解的悔恨下,獲得母親指示中的契機,彌補這份親情的巨大空隙,同時也從他們發現的真相中,學習到放下仇恨的光輝,以及珍惜團聚的可貴,這個殘酷版的「喜福會」,說的不只是離鄉背井、被迫與骨肉分離的塵世悲劇,更傳遞了一份生命至上的永恆真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系統家具工廠 的頭像
    系統家具工廠

    高中數學

    系統家具工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